比特币|火币网中国交易平台-火币pro下载官方APP-火币是什么

您现在的位置是:火币网中国交易平台 > 景观资讯 >

景观资讯

黄金周给旅游景区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13 20:16景观资讯51次浏览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为期7天的长假,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为期7天的长假,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个黄金周居民出行达数千万至过亿人次(2006年“五一”黄金周出游高达1.46亿人次)。黄金周巨大的经济贡献使得“假日经济”这一新名词红遍大江南北,各级政府和经济组织纷纷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等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和深度。与此同时,由于假日的人流方向的高度集中、人流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各旅游景区、景点在交通与通信、住宿与餐饮等接待业和运输业、基础服务业上的供给不足日益突出;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旅客的旅游质量下降。在整个旅游链上,除了旅游者这一环节,还有很多环节值得关注和研究。作为旅游活动的承受者和接待者,旅游景区所承载的压力远远不是经济利益可以衡量的。无法满足游客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显然以这种模式拉动假日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了,改革目前的休假制度成为舆论界一致呼声。
  “黄金周”集中旅游的弊端
  各地在每个“黄金周”后必然发布的经济捷报,强化了人们对“黄金周”经济特性的认识。而事实上,“黄金周”的意义应当不止于经济。由于缺乏对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全国性的统一长假管理模式,“黄金周”集中旅游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接待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损坏;交通拥堵,航班、车次、汽运高度紧张,安全事故增多;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导致旅游价格上涨;接待量的剧增,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利益受损;投诉率的提高,迫使许多旅行社人为压缩业务量等。社会上由此出现了不少否定“黄金周集中全民放长假”的观点,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提出:“一窝蜂”的休假形式不从根本上改革,黄金周的含“金”量就会越来越低。“黄金周集中全民放长假”存在四大弊端。
  首先,“假日旅游”被限定于“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时间上过于集中,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未达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黄金周”的火爆与节日后旅游市场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
  其次,假日的集中旅游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适应对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企业硬件设施供给的常年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为企业安排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
  再次,“假日旅游”中的供求失衡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出现商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假日期间商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思想,粗放型服务较多。旅游企业或经营者通常会采取诸如提高旅游景点的收费标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变旅游计划等方法解决供求失衡问题,使消费者权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最后,“假日旅游”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旅游局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黄金周长假对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00年“十一”至2007年春节,19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带动民航实现客运收入332亿元,铁路实现客运收入233亿元。2006年“五一”期间,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8400多万笔、交易总金额突破400亿元。2007年春节,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监测的179家商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8%。
  旅游资源的集中耗损。大规模的人员集中流向同一个景区,必然给旅游景区带来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耗损。而在“黄金周”限制游客进入量或对游客进入的人为控制措施则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景区的美誉度。
  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到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7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期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服务成本的增加。大规模的旅游者流向旅游地,要求旅游地提供完整的批发服务,而这些服务在非黄金周的需求远远低于黄金周的需要,短时间的、集中型的服务需求增加导致了服务成本的增加。景区服务成本增加,主要集中在导游咨询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景区产品的承载服务(即观赏景区产品所付出的成本)等方面。
  接待设施的集中耗损。服务设施的内容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和辅助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和景区相匹配的,主要表现在规模、等级、风格上。在旅游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上,最大容量应当主要针对景区在旅游旺季时可能达到的最大值,而非黄金周这样的超常情况。因此,在黄金周容易出现人满为患、而接待设施超负荷的现象。
  人力成本的增加。黄金周期间、或黄金周来临的半个月前,甚至更早,各个旅游景区就着手准备或组织大量的人力对景区的交通、咨询、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维护和服务。这种需求是应“黄金周”的特点产生的,在实行“黄金周”制度之前,即使在旅游旺季,如此大规模的旅游人力支出也是不存在的。
  景区形象耗损。旅游者对“黄金周”制度的抱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潜在地抱怨景区的服务。人满为患、“观景”成了 “观人”, 直接给旅游者留下负面印象的往往是景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黄金周”制度消极影响的最终受害者是旅游景区,付出的是景区的形象成本,这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黄金周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不仅仅只是给旅游者带来不满意的旅游经历,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黄金周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一定程度上的 “损耗”,这与旅游景区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违背的。

公益广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