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
45年来,深圳以拔节向上般的发展速度,在时间的旅程中,刻下了深深的成长年轮。
从滩涂渔火到万家灯火,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从1980年的2.7亿元GDP,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深圳用45年时间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样本”。这一奇迹,也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了鲜活注脚。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重磅系列报道,历数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这组报道将解码特区精神的“基因库”,讲述深圳的破局之勇、创新之魂和改革之先。
从蛇口开山炮响、打破“大锅饭”推行定额超产奖、敲响深圳土地拍卖“第一槌”,到全国首推“执法监督码”系统、打造全国首个全域支付示范区、在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推行“豁免监管”试验……深圳的改革从未止步、越改越深。
曾经的深圳,从发展“三来一补”起步,仅拥有两名技术人才;如今的深圳,拥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25家、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和无人机等前沿科技大放异彩,“最强大脑”云集,世界级科研片区加速成型……深圳从“一穷二白”实现了自主创新的巨大跃升。
45年前的深圳,是狭窄的街道、低矮的瓦房、破损的道路……;如今的深圳,吸引了2000万的“追梦人”,全球“朋友圈”越来越大,绿树繁花间高楼林立,“山海连城”工程串联起座座公园与条条绿道……高质量的城市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和高效的交通网络,让这座城市成为了无数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理想选择,也为中国超大型城市治理提供了“解题范式”。
回首过往,不是因为沉湎,而是为了不忘初心、为了始终校准定位、为了目标坚定前行,我们为越过的那些艰难险阻而激动,为已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奋斗成果而骄傲,更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而振奋。
从“特区”到“示范区”,从“试验田”到“全球标杆”,“45岁”的深圳依然保持着赤诚无畏、自我超越的少年气概。当无人机群在深圳湾夜空绘出“改革无止境”的誓言,这座城市的答案始终铿锵: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下一个坐标!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